八月十三,辽镇何氏反。

举的是义旗,以“清君侧,诛妖邪”的名号一夜之间将檄文快马传至各军镇行省,中途虽有被截的,到了十日后,最偏远的南海、西疆等地也有了檄文暗中流传。

檄文讨伐的罪首当然是长平王。

辽镇总兵何光祖指责七皇子诛杀兄弟、幽禁君父,挟天子扰乱朝政,以血腥镇压群臣,狼子野心,谋逆篡位,为一己之私而置祖宗百年基业于不顾,“……长此以往,山河色变,天下义士当愤起匡扶社稷,祭妖孽于九门之外,复我大燕寰宇清明!”

讨伐檄文写得声情并茂,文采斐然,内阁第一时间获取了一份,是何氏举旗的第二天。长平王捏着檄文一字一句浏览完毕,抬眼笑向各位阁臣道:“何家武夫盈门,常被士族私下里嘲笑满门粗鄙,这回总算是露了一回脸——让你们再笑话咱,咱武夫也能拽文啊!”

殿内响起两声附和的干笑,更多人是面色沉重。至于沉重底下掩藏着什么心思就不得而知了。已故罪太子的外家举义旗讨伐当权的皇子,若能置身事外,可以看一场好大的热闹。只可惜入阁之人没有能在这种情况里独善其身的,要么站队,要么被排挤出去。

在场没有蠢人,都知道何氏“义旗”一举将引发什么样的动荡。长平王早已在短短几个月的“观政”过程中显露出本性,别看平日可能笑呵呵的,真到了紧要关头谁都知道他不会手软,且会心狠手辣得超乎常人。

长平王笑过之后捏着檄文默然不语,满场内静了一会,新上任的戴侍郎带头责骂了何氏一族“居心叵测歪曲事实”,声音不太高,言辞也不激烈,其余几名尚书才相继跟着骂了起来,痛陈何氏乱国。长平王等到他们的慷慨激昂平息之后,问有何对策,于是满场又静了下来。再问委谁讨贼,大家开始不动声色推荐政敌。

回到王府之后,长平王招了幕僚在外书房议事。说是幕僚,其实大半都是昔日暗中活动的僚属智囊,皇帝“病重”,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忌惮儿子发展势力,这些人就渐渐走到了明面上。

书房中间大书案上铺着燕地舆图,长平王站在书案前,听幕僚将各地军镇情形简要陈述之后,问:“若京畿抽兵北上迎战何氏,胜算几何?”

“王爷,恕属下直言,辽镇与京城距离太近,何氏起兵不日便可攻至京畿境内,若是太祖开国时兵精将良的情况下自然可挥兵迎敌,只是此时……太平盛世日久,国无战事,兵将们战力不可与以往相较,恐怕……”

“属下觉得应该从京畿周边几镇调兵,一半前去迎敌,一半护佑京城,而京畿内部军队切不可妄动,以备不时之需。”

“内阁需批文讨贼,声讨何氏谋逆,大义之上绝不能是他们占上风。”

“何氏一动,跟风的很快就会出现,天下局势不明,朝中更会有动荡,京城需要兵力维持稳定。”

幕僚们相继分析,长平王听了一会,道:“援兵要调,批文要发,挥兵北上的事自然也要做。不趁着这个时候让虎狼都跳出来现形,还等着他们日后处处与本王为难么?”

一位幕僚沉吟道:“……王爷的意思属下明白了,仔细想来,此招虽险,但也最容易见效。今日阁臣们未曾献出一个良策,敷衍者有,静观其变随风倒者有,心怀鬼胎者亦有,索性咱们便舍了小火慢炖,用大火猛攻让他们早点表露心思,对王爷日后大有裨益,可以节省许多工夫。战事一起,于乱局之中清理异己再方便不过。”

“正是这个道理。”长平王笑道,“本王不怕何氏反,只怕他不反,只怕他反得慢。朝堂要肃清是一则,二来辽镇千里沃土被他一族盘踞多年,本王看着心疼,也该早些收回来了。”

另一位幕僚道:“王爷……只是若抽调京畿兵力北上讨贼,京城防守空虚,恐怕天下各军镇会有蠢蠢欲动之人。”

“那便让他们动,正好一起收拾。”

“倘若蠢蠢欲动之人太多,天下烽烟四起……”

“谁造反,收拾谁。一时收拾不了的,且让他暂时高兴一阵子。”长平王一点不在意可能出现的最坏状况,回身坐回了主位椅上,目光扫过大燕舆图。

“本王能握住多少疆土,就要多少疆土。握不住的,日后一寸一寸打回来便是。太祖的万里山河传到现在,有多少地盘是被何氏那等家族盘踞着,当地百姓只知有土皇帝,不知有真皇帝?这样的地盘,传到本王手里又有何用。所谓江山一统,比的不是疆土宽窄,而是人心向背!”

不见情绪起伏的平静陈述,却让满室幕僚皆感热血沸腾。试问,古今有哪位当权者敢直言放弃祖宗疆土?非有胆有识,谁可以袒露这等心胸。诸位幕僚顿时有一种高居上位睥睨天下的感觉,站在主人身后,他们似乎也可以像他一样以天下为棋局,笑看山河风云,揣着“一寸一寸打回来”的决心一往无前。

“王爷!”略微年轻的几个幕僚激动出声。老成持重的,眼底也有了别样光彩。何氏发檄文举旗起兵的大事,似乎再也不是事关危急存亡的那道高坎。

一群人围着舆图开始商议调兵之法,任用谁,防着谁,必定要制住谁,怎样行军去迎击何氏……所有问题都在一个时辰之后有了眉目,且办法不只一个,可以视情况随时调整。

长平王和众人敲定几个细节,最后道:“这次迎敌,本王亲自领兵北上。”口吻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