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德王自己不这么觉得,他反倒是觉得自己已经触摸到大蒙古帝国的皇帝的宝座了。

甚至装模作样的发出了“当今时代,能振兴蒙古者,舍我与谁共”的感慨!

一个已经沉浸在自己的皇帝梦中的人,又岂会将管理几个小县王威,掌管几千兵马的李汉放在眼里。

别看德王也只有几千骑兵,但是只要他在蒙古草原上振臂一挥,立刻可以召集上万的骑兵加入他的队伍。

而且德王现在还没有正式叛国成为蒙奸,不仅是日本人在利诱他,国民政府高层正在拉拢他,希望他不要走上叛国不归路。

而德王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利用它在国民政府和日本人之间左右逢源。

国民政府为了稳住德王,连何应钦这样的高层都派出去和他举行了亲切的会谈,国民政府在北方的省部级以上的高层、军方中将以上的军官德王也见识了不少,李汉区区一个上校,还真没有资格进入他的法眼。

德王可以不理会李汉和王威,但是李汉和王威却不得不打蒙古同袍们的主意了。

因为他们都知道,日本人虽然暂时消停下来了,但是只要等到长城战役结束之后,日本人是肯定会对察哈尔下手的。

到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一四五旅,不仅是因为他们重创了二十三联队的一个步兵大队。更重要的是,一四五旅的挡住了日军进攻察哈尔的大门,日军想要要攻取察哈尔,就必须要先拿下多伦。

而热河和察哈尔两省的蒙古旗主和王爷又大多数是以日本人的马首是瞻,一直充当着小鬼子狗腿子的角色。

再加上以德王为首的一大批蒙古贵族一直对察哈尔省蒙古地盘垂涎三尺,如果日本人进攻察哈尔,那么德王必将是急先锋了角色了。

当然由于日本人暂时还没空来帮他,德王觉得仅凭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能够和国民政府对抗。【零↑九△小↓說△網】所以在日本人进攻察哈尔之前,德王还不但算举旗造反。

对于这种投胎有术的天生贵族,我们的政府是有足够的包容之心的。既然德王还没有举起反旗,民国政府姑且认为德王还是有救的,还有争取的价值。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在华北地区的实力,根本不是鬼子的对手。

但是不管怎么说,德王总是以成吉思汗的子孙自称,虽然年代相隔了几百年,只要他的体内还有成吉思汗万分之一的基因遗传,应该也不会像日本人卑躬屈膝,曲意逢迎。

可惜从后来德王的表现上来,国民政府显然是高看了德王的节操,德王已经是铁了心要做叛国贼了,别说那虚无缥缈的成吉思汗基因遗传,就是用八匹大马也拉不回来了!

既然早晚都要和小鬼打一仗,坐以待毙自然不是李汉的作风了。不过只要德王没有叛国,李汉就不可能明着对他下手。不然的话,很容易被扣上破坏民族团结统一的大帽子,那罪过可就大了。

好在这一点还难不倒李汉,蒙古人的制度虽然比西藏那边的农奴制度要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完全摆脱奴隶制度。

蒙古族大多数都是以部落为单位的,这一点和中世纪的西方国家有点像,每一个部落的首领就相当于一个领主,而牧民往往被看成是贵族的私产,不仅可以任意打骂凌辱,甚至还以用来交易。

李汉和王威合计一下,决定从这点下手,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牧民的政策。

李汉之前在沽源制定好的的政策,在王威的不懈努力之下,如今已经在四县生根。

由于察哈尔根本不缺土地,四县的老百姓们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按照原先的计划,这些土地以后就是他们的私产了,在加上政府的税后不高,又愿意为农民提供贷款,使得四县的发展焕发出了蓬勃的朝气。

李汉的新政策不仅给本辖区内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同时吸引了大量的临近县市的农民,特别是陷入长城战火之中的老百姓,更是举家迁移到了多伦。

对于这些人的到来,李汉觉得可以引用一个典故那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这是对于汉人的政策,而蒙古族作为在草原上的民族,已经习惯了逐草而居的生活,短时间就让他们下马种地,这个难度有点大。

当然对原来实行的政策稍微变通一下,对于蒙古族的同袍同样合适。只不过是将田地换成牧场就行了。实际上,在察哈尔适合作为牧场的土地远远超过了适合耕种的土地。

当王威将李汉的这一政策在辖区附近的正蓝旗,正镶白旗,太卜寺旗发布时,立刻就赢得绝大多数牧民的支持,这就像是共产党搞的土地改革一样,肯定能够获取底层人民的支持。

当然得到了牧民支持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得罪蒙古的贵族,这些牧民都被看做成他们的私有财产,他们的所收获的东西也大部分都是要上交的。

如今有了王威为他们撑腰,这些往日里一副奴才相的牧民也开始变得不听话了。

对于王威的如此做法,蒙古各旗当然很不满意,不过这几个旗的实力都比较弱,每个旗也就那么几百的骑兵,因此他们也只是敢怒不敢言。